台灣乳房重建中心

介紹我們

報章媒體

文/鄭明輝、林怡伶

隆乳手術在美容手術中已有好幾十年的歷史,也慢慢進化演變從生理食鹽水袋到現在的果凍矽膠。在義乳形狀部分有圓形義乳至現在最新的淚滴形義乳;手術的傷口位置從腋下、乳房下緣及乳暈等地方,滿足了許多愛美的女性,也使得女性朋友們大大提升整體自信及性吸引力。

小蘭(化名)進到診間說:「多年前曾接受隆乳手術,但現在乳房變形、疼痛得厲害,而之前隆乳手術傷口是從腋下,疤痕不美,寬得像蜈蚣般,讓我也不敢穿無袖衣服。」。

評估完小蘭的乳房狀況後,我問她最在乎什麼?她說:「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的疤痕,也想改善乳房胸型。

她的乳暈直徑有3.5公分,從乳暈切口可完全符合病患不想讓人看到她的疤痕,且不易造成上緣剝離過度,能放鬆整個乳房空間,但傳統的下乳暈切口卻還是會拉寬疤痕,甚至乳暈。

考量後,我創新了隆乳新切口,使用改良式乳暈切口(簡稱TAPA),由乳暈切口開刀,但使用W形傷口,此方式就像修疤手術的血流截斷方式一樣,可讓疤痕不易被拉寬,亦可避免乳暈被拉寬,疤痕藏在乳暈內,時間越久,顏色淡了,幾乎看不出來疤痕。

這項隆乳新技術2016年發表至國際知名整形外科期刊《Plast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題目為「The Transareolar–Periareolar Approach(經由乳暈切口隆乳手術)」,

病患追蹤下來,未看到疤痕變寬的情形,也無影響到乳頭的敏感度,優點是不易造成上緣剝離過度,乳暈疤痕不易被拉寬,疤痕較看不出來,

這是和傳統的乳暈下切口很不一樣的地方,然而它的限制是乳暈小於3.5公分無法使用。

亞洲女性普遍疤痕會較西方女性來得明顯,因此改良式乳暈切口(TAPA)對於愛美的女性朋友是很不錯的選擇,同時也提升了病患對隆乳手術的滿意度。

(作者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重建中心教授、個案管理師)

▲鄭明輝醫師解釋示意圖。
▲鄭明輝教授向病患解說乳房重建的手術方式。(照片提供/鄭明輝、林怡伶)。

(文章取自自由時報2018.06.02)

作者:林口長庚乳房重建中心 鄭明輝教授及林怡伶個案管理師

「醫師,我用自體組織做的乳房重建好硬,且形狀不對稱…」、「我的自體組織乳房重建,有大範圍的脂肪壞死,我該怎麼辦?」

「我的義乳重建側好高,這樣很不方便穿衣服…」,

每次的門診時間,總是會有一、兩位來自其他醫院的病患因為乳房重建的問題前來尋求其他意見。

事後補救難度高

乳房重建這項技術看似簡單,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乳癌患者做乳房重建,除了由整形外科醫師操刀外,現在也有外科醫師協助病人做乳房重建。

然而自體皮瓣乳房重建,並非只是把皮瓣移植至胸壁就好,在乳房形狀的雕塑其實是經驗的累積

若形狀大小不對稱,必要時,需抽掉多餘的脂肪,不足處需填補脂肪,皮瓣若外擴更需要挪動皮瓣,通常調整一個形狀不好的自體皮瓣,比做一個新的自體皮瓣所花的時間還要更長。

在義乳重建部分,若是需要調整會建議重新換一個新的義乳,剝離一個空間,若是乳房側邊空間太大,義乳會往腋下部分移動,會將側邊縫固定線2-3個,若義乳較低位會在乳房下緣縫固定線,這樣才可將兩側乳房做到對稱。

乳房重建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當罹患乳癌需要做乳房重建時,建議大家要做3步驟:停、看、聽。

建議 停看聽

◎停:當罹患乳癌或需做重建時,別慌張先停下腳步深呼吸,別讓緊張的情緒影響自己。

◎看:可上網找些乳房重建相關資料,重要的是要找到好的乳癌治療團隊,及具有顯微手術經驗豐富的整形外科醫師。

◎聽:可聽聽做過乳房重建的病友經驗分享,以及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的說法。

乳房是自己的,即使做了乳房重建也要選擇對自己最安全最完美的,才能更有美麗及自信。

▲乳房重建手術示意圖。
▲乳房重建手術示意圖。

(文章取聯合報2018.02.24)

作者:林口長庚乳房重建中心 鄭明輝教授

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意識抬頭,乳房重建的觀念也慢慢由西方國家傳遞至亞洲國家。

然而因文化背景的差異,乳房重建的觀念及技術,也應該有所改良才能符合亞洲女性的需求

亞洲女性身體質量(BMI)較西方女性小,乳房較不豐滿,乳頭較大且高,因此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如何為病患重建合適的乳房是非常重要的。

常自問:乳房究竟屬於誰

小馨,一名年僅35歲年輕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人人稱羨高階主管位子,卻在事業巔峰時罹患乳癌面臨失去乳房的命運

她來到我的門診,口氣無奈的敘述:「上個醫師說我的乳房小,切除後不需要重建,我沒辦法接受,失去乳房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完整,與乳房大小並沒有關係。」

我常常在思索,也常常問病人:「乳房到底是屬於誰的?父母?先生?醫師?還是自己的?」看到小馨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想為她帶來希望,準備量身訂做適合她的乳房。她因為太瘦,自體組織不足,義乳重建是首選,她的乳房較小,乳房重建同時進行對側隆乳,會讓她的外觀大大加分,充滿自信心。

無疤隆乳 靠一條神奇隧道

乳房重建可分為兩種,自體組織及義乳重建。對於乳房較不豐滿的女性,可在乳房重建同時,於對側做隆乳手術,其他醫師在做隆乳側時需要額外切口,例如腋下、乳暈或乳房下緣,讓病患對側調整的意願降低

林口長庚累積了18年乳房重建的經驗,並在12年前獨創對側無疤痕隆乳,以乳癌切除的舊傷口為手術切口做乳房重建,不額外增加病人疤痕,同時由乳房中間穿個隧道至對側進行隆乳手術,並在兩側乳房中間縫2至3個固定縫線,避免兩個乳房義乳相通,臨床結果不錯

分別於2006、2011及2017年發表至國際知名整形外科期刊(Plast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追蹤下來兩個乳房相通比例小於3%,病患滿意度大大提升。我常形容「乳房重建是雪中送炭,隆乳手術是錦上添花。」

小馨再度回門診已是3個月後,她開心的表示:「乳房重建加上無疤痕式隆乳讓我更有自信,開始穿低胸衣服,旁人更看不出我曾經罹患乳癌並做全切除,內衣要換成C罩杯,雖然花錢,但卻是甜蜜的負荷」

看著小馨娓娓道來這段心路歷程,我知道因為乳房重建讓她走出乳癌的陰霾。乳房重建有時不只是身體上的重建,同時也重建了乳癌婦女心理的不完整。

▲乳房重建顯微手術再進化圖。(照片提供/黃嫆茹)
▲乳房重建顯微手術再進化圖。(照片提供/黃嫆茹)

(文章取聯合報2017.04.08)

作者:林口長庚乳房重建中心 黃嫆茹主任

「用腹部脂肪做乳房重建不是很久以前就有了嗎?為什麼醫師妳說這是最新的方法?」。

妳也曾有這個疑問嗎?其實自體組織乳房重建演變史,簡直就是顯微手術組織移植發展的縮影!

組織移植 血液循環是關鍵

下腹壁脂肪可說是身上跟乳房最相近的組織,乳癌患者很多為中年婦女,頗為豐厚的小腹恰為中年後婦女的一大困擾,這個觸感極為相似、又令許多人欲除之而後快的小腹,拿來取代因為疾病而需要切除的乳房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移植像下腹部這樣包含皮膚以及皮下脂肪「有份量」的組織,優先考慮的,當然是整個組織的血液循環。有了足夠的「營養」,組織移植後才能存活,醫師也才有空間把重建的乳房雕塑到最完美。

下腹部的血液循環供應同時來自幾個不同血管:上腹動脈、深下腹動脈、以及淺下腹動脈。其中,上腹動脈及深下腹動脈會在腹直肌下方連結,並且分出多個穿通支穿過腹直肌直達皮下,以提供下腹部脂肪及皮膚足夠的血液循環。

想要移植下腹組織到身上其他地方,當然就得把血管跟血液循環一併考慮了。

「第一代」自體組織乳房重建

這個想法1992年第一次由Hartrampf醫師提出。他採用最傳統的pedicle TRAM flap,也就是根蒂腹直肌皮瓣。

將下腹部組織切下,連著腹直肌以及其中的上腹動脈,在胸部與腹部之間打個隧道,把皮瓣穿過皮膚,轉移至胸部,然後再做乳房外型雕塑。對乳房重建而言,這可說是劃時代的進步。

然而,犧牲腹直肌也帶來了腹部無力以及可能產生的腹部疝氣等問題。而皮瓣經過皮下「隧道」所帶來的不平整感、局部受到壓迫而可能受限的皮瓣血液循環,仍帶來許多困擾,乳房的雕塑也難免受到限制。

「第二代」顯微手術重建新招

後來,因為顯微手術組織移植的成功,Holmstrom醫師於1979年首次將顯微手術運用至乳房重建,他將下腹組織連著肌肉及深下腹動脈切下,把皮瓣移植至胸部,再把血管重新做吻合。

不受限於其上連著的肌肉,也不需再走皮下「隧道」的皮瓣移植讓乳房塑形不受限,重建結果也更美觀。然而,Holmstrom醫師的方法仍然犧牲了腹直肌,疼痛免不了,疝氣風險也仍然存在。

「再進化—重要組織保留不受傷

幾年後,歷經改革,由肌肉局部保留,進而至1994年,Robert Allen醫師藉由顯微手術方式將血管沿著穿通支剝離,把所有腹直肌及筋膜保留,只取下腹脂肪皮瓣(深下腹動脈穿通支皮瓣DIEP flap)來重建乳房,自體組織乳房重建至此有了新面貌,除了重建結果更完美,也避免了腹部無力的問題。

雖然新手術困難許多,現在,在有經驗的醫師手上,藉由深下腹動脈穿通支皮瓣的移植,乳房重建可以兼具美觀與縮小腹的好處,而且,再也不用擔心術後腹部無力,重建乳房讓抗癌後的生活更自在。

文/鄭明輝、林怡伶

乳癌患者小華(化名)來到門診,難過地直掉淚,她說:「乳房外科醫師告訴我,如果要全切除乳房,可以考慮做立即性乳房重建,維持身體形象的完整,但是這麼多種重建方法,我該選擇哪一種?我很瘦,若沒有自體脂肪,是不是就不能重建了?」

門診中,有越來越多乳癌病患前來諮詢乳房重建的訊息,意味著乳房重建已漸漸受到重視。

在過去,外科醫師傾向患者完成乳癌治療後,再做乳房重建;然而現在,立即性重建並不會影響腫瘤追蹤及增加復發機率,已漸漸被許多乳癌患者接受。

乳房重建有許多種方式,包含:植入物重建與自體組織重建等。而乳房重建是一門醫學與藝術的結合,需要技術純熟的整形外科醫師,並受過完整的整形外科乳房重建手術訓練,才能將重建的乳房做得形狀及高度對稱,擁有自然弧度且飽滿的乳房;而未受過乳房重建手術訓練的醫師雖然會開刀,卻不見得會做乳房重建。

亞洲女性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西方國家年輕10歲左右,其特質為年輕化、身材嬌小,乳房較不豐滿。自體組織乳房重建能提供較佳且滿意的效果,但對於「低身體質量指數」(Low BMI)的患者,卻沒有足夠的自體組織做乳房重建,所以直接植入物重建,或分為兩階段(先使用組織擴張器,再移除組織擴張器、放植入物)便成為首選。

植入物乳房重建是一個較簡單的重建方式,對於自體組織不足、不希望手術時間太久或住院天數太長的患者而言,是很好的選擇。 要提醒的是,植入物重建可能會發生合併症,包含:較不自然、莢膜攣縮、感染或植入物破裂,也不建議即將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已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使用。

對於較瘦的女性且對側正常乳房較堅挺,進行立即性乳房重建時,植入物乳房重建成為最主要的選擇,也有不少患者同時進行對側隆乳手術。

一般來說,年輕女性接受植入物重建,能達到較堅挺的乳房,較適合年輕的患者。

依據我們的臨床經驗,亞洲女性通常在乳房切除時,可立即進行一次性放置植入物重建,因為只需要較小的乳房植入物(平均為283ml),不僅可免除病患失去乳房的恐懼,也可避免承受再一次手術的痛苦。

(作者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重建中心教授、個案管理師)

▲乳房重建示意圖。(照片提供/鄭明輝)
▲乳房重建示意圖。(照片提供/鄭明輝)

(文章取自自由時報2015.10.17)

作者:林口長庚整形外科 鄭明輝副院長

門診中,總是會遇見1-2位患者,低頭走進診間,看診時沒有自信,甚至不太敢說明來意,在我輕聲詢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她們常是含淚小聲回答:「我想要做乳房重建。」原來她們因為乳癌而切除了乳房,失去乳房後,讓人生有著巨大的改變,生活的不方便及心理的衝擊。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重建中心至今已完成1163例乳房重建手術,其中602例是使用「顯微游離皮瓣」進行乳房重建,也就是醫療團隊利用顯微重建手術,取用「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做乳房重建,協助失去乳房的女性找回自信,恢復生活品質。

「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是使用腹部脂肪皮瓣移植,做法是使用下腹部的脂肪皮瓣,加上一組供應皮瓣的動靜脈血管,移植到缺損的乳房。

過程中,會使用比頭髮還細的線縫合,這個部分需要在顯微鏡下接合,技術層面較高。皮瓣因為有血管的供應,不會壞死,再將腹部脂肪雕塑成乳房形狀,而這是手術最困難的部分,需要很有經驗且技術純熟的醫師,才能將皮瓣塑造出與另一側乳房,形狀對稱、擁有自然弧度且飽滿的乳房。

然後將上腹部皮膚往下拉,再打一個小洞,露出原來的肚臍,將傷口縫合,做一個腹部整形術,讓肚子具有縮小腹效果。

「橫腹直肌皮瓣」是另一種使用腹部皮瓣做乳房重建,其與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最大的不同在於需要犧牲橫腹直肌,術後腹部會較疼痛、腹部後遺症較多。(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長庚醫學院整形外科教授)

 

健康小叮嚀 ─ 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比一比

◎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DIEP flap)

◎局部橫腹直肌皮瓣(Pedicle TRAM)

隆乳的切口可從:1.腋下、2.乳房側緣、3.下乳暈周圍、4.乳房下緣,進行手術。(照片提供/林怡伶)
隆乳的切口可從:1.腋下、2.乳房側緣、3.下乳暈周圍、4.乳房下緣,進行手術。(照片提供/林怡伶)

(文章取自自由時報2015.01.02)

作者:林口長庚整形外科 鄭明輝副院長

令人滿意的乳房手術,是希望創造出對稱且美麗的乳房,然而,漂亮的乳房,關乎個人審美觀念及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而有不同想法。

亞洲女性和西方女性比較起來,身材體型較瘦小,乳房較不豐滿、乳暈較小顏色較深、乳頭相對較大且突出。相較於白種人,亞洲人的疤痕較明顯。因此,在做乳房手術時,會盡量將疤痕藏在較隱密的位置,這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亞洲,隆乳是最常見的乳房手術。大部分的女性認為乳房大小以C-D罩杯最為迷人,因多數女性本身的乳房可能只有A-B罩杯。隆乳手術的首選方式是以生理食鹽水袋或矽膠植入物。

另外,有些人在過去20-40年間,至美容院或坊間診所注射液態矽膠或神奇凝膠(聚丙烯醯胺)來達到隆乳效果,特別是在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地區最為盛行,但也導致了許多合併症,例如:乳房硬塊或變形、神經毒性等問題產生。

隆乳術前評估是很重要的,其胸廓評估,常見胸廓發育不全而呈現乳房不對稱、單側胸廓凹陷及輕度脊柱側彎,即稱為前胸廓發育不全,在手術時須特別注意兩側乳房植入物放置的大小,才能達到令人滿意及對稱的乳房。

隆乳術前評估是很重要的,其胸廓評估,常見胸廓發育不全而呈現乳房不對稱、單側胸廓凹陷及輕度脊柱側彎,即稱為前胸廓發育不全,在手術時須特別注意兩側乳房植入物放置的大小,才能達到令人滿意及對稱的乳房。

若乳房組織較薄,會建議將植入物放在胸大肌下,藉由胸大肌覆蓋,較摸不到植入物袋子邊緣,外觀看來較自然。

有人稱胸大肌筋膜下的平面也可以放入植入物,事實上,這層筋膜與胸大肌黏得非常緊,無法完全剝離,即便要剝離也常剝破不完整,故筋膜下的平面是與乳腺下的平面相同。

隆乳的切口可從腋下、乳暈、乳房下緣或側緣進行手術。西方國家的女性傾向從乳房下緣切口,並放置在乳腺下可達到自然且活動性較佳的胸型;然而,亞洲女性大都不希望在乳房上留下疤痕。

◎從腋下切口:可將疤痕藏在腋下皺摺,是多數人喜愛的方式,其缺點是穿無袖衣服會看到腋下疤痕,且腋下切口距離乳房較遠,手術有時無法完整剝離乳房下緣。

◎其次是乳暈周圍的切口:乳暈直徑大於3.5公分可做,較不容易造成乳房剝離過度,其缺點是可能會破壞部分乳腺組織及神經。

◎乳房下緣切口:疤痕會藏在乳房下緣,其缺點為剝離乳房下緣過度,會造成植入物下移。

◎乳房側緣切口:不會造成乳房下緣剝離過度,義乳下移,是不錯的切口選擇。

對於少數乳頭較大的人進行隆乳手術後,會將乳暈及乳頭撐大,同時在隆乳手術時進行乳頭縮小術,具有畫龍點睛達到加分效果。

(文章取蘋果日報2012.04.08)

乳房重建權威

國內每年新增8000名乳癌患者,乳房切除後重建比率卻不到5%,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12年前投入內視鏡乳房重建領域,至今已幫助600多名失去乳房的女性重建乳房、找回自信。他說,乳房重建手術就像「移花接木」,雖然手術繁瑣,但看到患者術後人生從黑白變彩色,成就感難以言喻。

醫術創新不藏私

鄭明輝從醫之路是無心插柳,高二時算命師告訴他爸媽:「你兒子適合從事拿刀的工作。」因這句話,鄭明輝高三從理工轉到醫組,繼而成為整形外科醫師。

1998年是鄭明輝白袍生涯的轉捩點,時任長庚大學醫學院長的魏福全指派他到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專研乳房重建,行前還叮嚀:「務必成為亞洲頂尖的乳房重建權威!」鄭沒有辜負期待,1年2個月的研習帶回許多新觀念、技術。

鄭明輝3年前首創獨步全球的「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術」,抽取患者的腹部脂肪用於乳房重建,改善傳統鹽水袋重建乳房的異物感,還有豐胸、對稱的效果,這項創新手術去年底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整形與重建外科手術》上。

台灣的乳癌患者切除乳房後,有1/4罹患憂鬱症,病友羅麗容19年前罹癌切除左乳,每天以淚洗面,不敢在老公面前脫上衣,11年前她找上鄭明輝,鄭耐心解說重建乳房手術過程,讓她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左乳重建後,羅麗容找回人生希望,並且和其他乳房重建的病友組成舞團,大跳肚皮舞、印度舞散播歡樂,下個月還受邀到美國表演,鼓勵乳癌姊妹們勇敢重建。她也和鄭明輝從醫病關係變成好朋友,「沒有女人不在乎乳房,鄭明輝的技術讓我們看見希望。」

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醫師黃嫆茹是鄭明輝的學生,他說:「老師從不藏私,常鼓勵我們創新手術方法,減輕患者不適。」和鄭明輝共事多年的護士林佳佑說,鄭自我要求高,乳房重建後的外觀即使患者滿意,若達不到他的標準還是會主動幫患者手術調整,因此許多名人都指定他開刀。

籲養成追蹤檢查

鄭明輝說,國內乳癌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約40歲,他建議年過30歲的女性,要養成每年看一次乳房外科的習慣,家族有乳癌病史的女性,更需接受乳房攝影、超音波檢查,加強定期追蹤。◎記者蔡明樺

鄭明輝小檔案 50歲

家庭:已婚,育有3女

專長:內視鏡隆乳、縮乳手術,乳房整形、重建手術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碩士、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員

經歷:台北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廈門長庚醫院執行董事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鄭明輝醫師)

更多介紹我們